青岛栈桥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1891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在山东巡抚张曜的陪同下来当时的胶澳视察,回京后果断向清廷提议应在青岛口一带设防。同年6月14日,内阁明发上谕:'拟在胶州、烟台各海口添筑炮台,著照所请。'同时要求登州镇总兵衙门由登州(今蓬莱)移居青岛口。和尚怀丙用两只装满了泥土的大船,派人潜入水中,用铁索把铁牛和大船系在一起,然后再把船中的泥土除去,利用大船所受的浮力,把铁牛拉起来[1]。随后登州镇总兵章高元在青岛口建总兵衙门,是为青岛建置的由来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1政府多次拨款对栈桥进行维修,1985年青岛市又对栈桥进行了大规模的全1面整修,将桥南端通透部分拆除重建,由34排桩改为16排桩,并新建眺望台1座,同时将桥入口处的6根挡车石柱拆除,两侧围青岛栈桥部分垮塌 以铁索护栏,12对欧式桥灯相峙而立,外铺花岗岩石台阶。1998年底至1999年6月,市政府再次拨款对栈桥进行了大规模整修,桥身按抗风浪50年一遇标准、回澜阁基础按百年一遇标准加固。栈桥北段拆除重建,侧墙采用浆砌蘑菇石镶面,整个桥面用机刨花岗岩板铺装。承载桥面的也不是木船或竹筏,而是一些船形的钢铁浮箱,浮箱叫承压舟。此次维修既达到防风浪、防腐蚀,保持原有的风韵的要求,又与两侧护岸设施相匹配,增加了美观效果
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1922年12月,青岛被中国北洋政府收回后,中国水兵在此阅1兵,以显示中国主权的收回。
青岛地处黄海之滨,受海洋气候的影响十分明显,年平均气温为12.3℃,日平均气温高于30℃的炎热天气很少出现,所以青岛没有酷暑,但青岛的冬天持续时间较长,气温较低,常伴有大风,平均气温为-0.9℃。
那是有生命的桥,它见证了柳州人的日常生活,它随着柳州人的喜怒哀乐而荡漾,是秀丽江面上一道纯美的风景。如今,作为交通用途的浮桥已经不会再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了,年轻人对浮桥相当陌生,就连老人们的记忆也开始变得模糊。然而可喜的是,作为休闲用途的观赏浮桥现在出现在了柳江上,飞鹅路的车度码头、东堤路的滨江一带,新型的浮桥像彩带一样漂在柳江上,令人赏心悦目,为魅力柳州又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669万两,由德商泰来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作技术指导,将浮桥改建为长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