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有媒体发布“13款榨菜测试”,能帮助你选对榨菜吗?掌中之物结局

   日期:2024-01-17     浏览:39    
5分钟前 最近有媒体发布了一项“13款榨菜测试”,报道了市场上常见的13款榨菜的亚硝酸盐、甜味剂和铅的含量,然后基于个检测,给出了“X款榨菜安全性较高”之类的结论。     媒体上时不时就看到这样的报告,也总能引起其他媒体和许多消费者的关注。但是,根据这样的检测结果去选择榨菜,其实毫无意义。这个“13款榨菜测试”能得出的唯一结论只是:不需要考虑这些榨菜的亚硝酸盐、甜味剂和铅含量,不同品牌的数据高低毫无意义。     这个问题需要一点专业逻辑,下面分几点来说:   1、亚硝酸盐     榨菜中的亚硝酸盐不是人为添加的,而是发酵过程中自然产生的。其含量波动性比较大,一个样品的检测值,甚至不一定能代表那个批次的含量,更不用说那个品牌的含量了。换句话说,另外买一个同品牌同款产品去检测,检出值可能就完全不同。     这个检测中,检测值最高的那个样品的数值是3.6毫克/千克,而国家标准的限值是20毫克/千克。所有样品的检测结果都远远低于国标,完全用不着纠结。     2、甜味剂     甜味剂是人为添加的,含量可控。     只要满足国标要求,就完全不用纠结。拿“有研究显示大量摄入某甜味剂可能导致XX症状”,是利用“宁可信其有”的逻辑去演绎科学实验从而引发消费者不安的流量话术,并不就是对消费者付责任的态度。     作为大众传播,应该传达的是:只要遵守果胶标准使用, 就不必担心影响健康。     在那个报告中,还把同款产品中的不同甜味剂含量相加,得出一个“总含量”。这是一个很“民科”的操作。不同的甜味剂种类甜度不同、使用限量不同、“大量摄入”时对健康的可能影响方式也不同,把含量相加是一个完全外行的做法。     在这些榨菜中,各种甜味剂的用量都低于最大使用限量。在国家标准中,有一条规定来约束多种食品添加剂的混合使用——“同一功能的食品添加剂(相同色泽着色剂、防腐剂、抗氧化剂)在混合使用时,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的比例之和不应超过1。”在括号内的具体说明中,只列出了相同色泽着色剂、防腐剂和抗氧化剂,并没有“等”字,也就是说其他的同功能食品添加剂——比如甜味剂,混合使用并不受这条约束。     而实际上,这些榨菜中混合使用的甜味剂,“各自用量占其最大食用量之和”也没有超过1。     简而言之,这13款榨菜中的甜味剂使用,也完全不需要纠结,也用不着去考虑谁高谁低。     3、铅     铅含量的情况跟亚硝酸盐类似。它主要取决于原料产地的土壤情况,本身的波动性也比较大。一个样品的检测值,只是说明那批原料中的铅含量,完全不代表那款产品其他批的铅含量水平。     在这13个样品中,铅含量最高的是0.237 毫克/千克,大大低于国家标准限定的1.0 毫克/千克,完全不需要在意。     实际上,该媒体在报道中也强调了“本报道中试验结果、提及品牌仅对测试样品负责,不代表其同一批次或其他型号产品的质量状况”。但是,对于看到这篇报道的读者,能有几个人注意到、并且正确理解这一说明呢?这个说明,其实只是相当于一条“免责声明”,用来应付品牌方的指控而已。     如果真的对于消费者负责任,那么这项检测结果的报道只需要一句话:     购买以下13个品牌(品牌A、B、C……)的榨菜一包,分别检测亚硝酸盐、甜味剂和铅,都完全合格。     在谈到这个事情的时候,范志红老师发布了一条评论,也很值得分享:   在选择榨菜的时候,完全没有必要在意这样的“测试”。通过正规的渠道、按照自己能接受的价格、选择自己喜欢的口味,就可以了。 日期:2021-08-13  
原文链接:http://www.xiugou.net/hangqing/show-22367.html,转载和复制请保留此链接。
以上就是关于有媒体发布“13款榨菜测试”,能帮助你选对榨菜吗?掌中之物结局全部的内容,关注我们,带您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0相关评论
相关行情
推荐行情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VIP套餐介绍  |  关于我们  |  手机版  |  版权隐私  |  SITEMAPS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