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进出口食品安全】吃鱼变聪明?这篇告诉你如何聪明地吃鱼好听的工会名

   日期:2024-01-08     浏览:29    
7分钟前 吃鱼让人聪明,这是中国人口口相传的膳食经。真相是这样吗?     根据全国营养调查结果计算,鱼、禽、蛋、肉对人体营养需要的贡献率极高,提供人体所需20%以上的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B2、烟酸、磷、铁、锌、硒、铜等。     但禽、蛋、肉的脂肪含量较高,摄入过多可增加肥胖、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鱼类脂肪含量相对较低,且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故鱼类是第一选择。     有些鱼富含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DHA俗称“脑黄金”,是神经细胞生长及维持的一种主要成分,也是大脑和视网膜的重要构成成分。     所以,吃鱼变聪明有科学依据!     食不厌精,即便吃鱼很健康;如果食用时忽略了一些要点,也可能带来风险。让我们告诉你如何“聪明”地吃鱼。     防止过敏     鱼是一种主要的食品致敏原,如果你(或你的孩子)对鱼类过敏,应避免食用。同时,致敏人群在食用预包装食品时,应注意配料中是否含有鱼的成分。   微信图片_20210723172258   选对品种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环保署(EPA)对一些常见食用鱼进行调查,发现某些品种的鱼类中重金属含量偏高,不建议食用,比如大目金枪鱼、大耳马鲛、新西兰红鱼等。调查虽有地域局限性,但也值得消费者参考、比较。   微信图片_20210723172327   图片来源: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   吃得适量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规定,每周应吃280克~525克鱼。美国FDA的建议是成人每周吃2~3份“最佳选食”鱼类(每份按113克算)或1份“良好选食”鱼类。2岁以下儿童减少为28克/每份。     读懂标签     根据世界粮农组织(FAO)等机构调研,鱼类销售中“以次充好”的食品欺诈现象十分普遍。比如用巴沙鱼冒充龙利鱼,用油鱼冒充鳕鱼。建议购买时仔细阅读标签,认清鱼种。一些产品标签上会标注出鱼类的学名,使产品信息更加透明。     正确烹饪     喜欢吃“鱼生”“刺身”的消费者,要注意防范食品安全风险。除了制作过程可能导致污染,鱼本身可能带有病原体,比如副溶血性弧菌、寄生虫等,这些病原体可能来自鱼类生长水域。生食水产品没有经过烹饪,产品上的病原体可能存活并感染消费者,生食淡水鱼的风险尤其高,免疫力较弱的孕妇、幼儿、老人、病人应避免尝试。     对鱼类等水产进行烹饪时,应尽量煮熟煮透。权威机构建议,烹饪鱼类时,其中心温度应达到63℃以上,方可消除相关微生物风险。     一些富含组氨酸的鱼类,比如金枪鱼、马鲛鱼、青花鱼、秋刀鱼等,在温度较高时会产生一种叫做“组胺”的生物毒素,即便是煮熟也不能破坏毒素。因此鱼类应注意冷藏,不应在常温下存放过长时间(一般不超4小时),在选购时,应避免买到肉质松软、有腐败迹象的产品。     选择认证     有时鱼类的包装上会印有一些特殊的LOGO,比如BAP、MSC等。这些标志代表产品获得了第三方认证。BAP的含义是“最佳水产养殖规范”(Best Aquaculture Practice),养殖企业在食品安全、环境和社会责任、动物福利、可追溯性等方面需满足特定标准。     MSC(Marine Stewardship Council)认证是一项针对海洋渔业良好管理的供应链认证项目,关注水产品的可追溯性,防止非法捕捞或以次充好的产品进入市场。如果你想购买高价品种的鱼类,或特定产区的鱼类,带有MSC认证标志的产品更值得信赖。     索取证明     最后,如果你对鱼的来源、品种等存在疑问,可向商家索取相关的单据和凭证。购买进口鱼类可查看报关单、《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等材料,正规渠道进口的水产品吃得才安心!海关部门与大家一同“守护阳光下的盘中餐”。     聪明的你,会吃鱼了吗?     【延伸阅读】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http://dg.cnsoc.org/index.html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鱼类食用建议     https://www.fda.gov/food/consumers/advice-about-eating-fish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水产行业食品欺诈概述     http://www.fao.org/3/i8791en/I8791EN.pdf         供稿单位:深圳海关 日期:2021-07-23  
原文链接:http://www.xiugou.net/hangqing/show-14464.html,转载和复制请保留此链接。
以上就是关于【进出口食品安全】吃鱼变聪明?这篇告诉你如何聪明地吃鱼好听的工会名全部的内容,关注我们,带您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0相关评论
相关行情
推荐行情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VIP套餐介绍  |  关于我们  |  手机版  |  版权隐私  |  SITEMAPS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